土地选择:丹参适宜种植在地势向阳、土层深厚、质地疏松、排水良好的土壤。沙质壤土是比较理想的选择,因为这种土壤透气性好、渗水性强,有利于丹参根系的生长和呼吸。避免选择在低洼易涝、土壤黏重的地方,这样的土壤容易导致根部积水腐烂。
整地施肥:在种植前,需要对土地进行深翻,深度一般在 30 - 40 厘米左右。深翻可以疏松土壤,打破犁底层,增加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性。同时,结合整地施足基肥,每亩可施入腐熟的农家肥 2000 - 3000 千克、过磷酸钙 50 千克左右。基肥要均匀撒施在土壤表面,然后通过翻耕使肥料与土壤充分混合。
繁殖方法
种子繁殖
种子处理:丹参种子细小,而且外皮有一层蜡质,吸水性差。在播种前,需要对种子进行处理,以提高发芽率。一般可以将种子放入 50℃左右的温水中浸泡 24 小时,期间要不断搅拌,使种子充分吸水。然后捞出种子,用湿布包好,放在 25 - 30℃的环境下催芽,每天用温水冲洗 1 - 2 次,当有 60% - 70% 的种子露白时即可播种。
播种时间和方法:春播一般在 3 - 4 月进行。可以采用条播或撒播的方式。条播时,按行距 30 - 40 厘米开浅沟,沟深 1 - 2 厘米,将种子均匀撒入沟内,然后覆盖一层薄土,厚度以不见种子为宜。撒播则是将种子均匀撒在整好的畦面上,然后用耙子轻轻耙一遍,使种子与土壤接触,同样覆盖薄土。播种后要保持土壤湿润,一般 10 - 15 天左右即可出苗。
分根繁殖
根段选择:秋季收获丹参时或春季萌芽前,选取直径 0.7 - 1 厘米、健壮、无病虫害的根条作为繁殖材料。将根条剪成 5 - 7 厘米长的小段,每段要带有 2 - 3 个芽。
栽种方法:按行距 30 - 40 厘米、株距 20 - 30 厘米开穴,穴深 5 - 7 厘米。将根段垂直放入穴中,注意芽头向上,然后覆土压实。栽后要浇透水,以利成活。
田间管理
中耕除草:丹参生长期间,要及时进行中耕除草。中耕可以疏松土壤,提高土壤通气性,促进根系生长。一般在幼苗期要进行 2 - 3 次中耕,深度先浅后深,第一次中耕深度在 3 - 5 厘米左右,以后逐渐加深到 7 - 10 厘米。除草要做到除早、除小、除了,避免杂草与丹参争夺养分、水分和阳光。
施肥浇水:
施肥:除了基肥外,在丹参生长期间还需要追肥。在幼苗期,可施稀薄的人畜粪尿,每亩 1000 - 1500 千克,以促进幼苗生长。在 6 - 7 月的生长旺盛期,每亩施复合肥 20 - 30 千克,可沟施或穴施。在 8 - 9 月,可适当增施磷钾肥,如过磷酸钙、硫酸钾等,以促进根部生长和有效成分的积累。
浇水:丹参比较耐旱,但在干旱季节也要适当浇水。一般在春季干旱时,要浇返青水;在生长期间,如遇连续干旱天气,每 10 - 15 天浇一次水,保持土壤湿润。但要注意避免积水,在雨季要及时排水,防止田间积水导致根部腐烂。
病虫害防治
病害防治:
根腐病:这是丹参常见的病害之一,主要是由于土壤积水、根部受伤等原因引起的。发病初期,根部出现水渍状褐色斑点,随后逐渐扩大,导致根部腐烂。防治方法主要是避免田间积水,发现病株要及时拔除,并用石灰对病穴进行消毒。还可以用多菌灵、甲基托布津等杀菌剂灌根。
叶斑病:主要危害叶片,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褐色斑点,逐渐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,边缘有褐色晕圈。防治方法是及时清除病叶,加强田间通风透光。发病初期可喷洒波尔多液、代森锰锌等杀菌剂。
虫害防治:
蚜虫:蚜虫会吸食丹参的汁液,导致叶片卷曲、发黄。防治方法可以用防虫网覆盖,防止蚜虫迁入。在发生初期,可用吡虫啉、啶虫脒等化学药剂喷雾防治,也可以用苦参碱等生物农药进行防治。
棉铃虫:棉铃虫主要危害丹参的花蕾和果实,会造成花蕾脱落、果实损坏。可通过人工摘除虫蛀花蕾和果实进行物理防治。在幼虫孵化高峰期,可用苏云金芽孢杆菌、高效氯氟氰菊酯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。
采收与加工
采收时间:种子繁殖的丹参,一般在种植后 2 - 3 年采收;分根繁殖的丹参,在种植后 1 - 1.5 年即可采收。最佳采收时间为秋季 10 - 11 月,此时丹参的有效成分含量较高。
采收方法:将丹参整株挖出,注意不要损伤根部。挖出后,抖掉根部的泥土,除去地上部分和杂质。
加工方法:
清洗干燥:将丹参根洗净后,放在通风良好、阳光充足的地方晾晒。晒至半干时,将根条收拢,堆放 2 - 3 天,使其内部水分向外散发,然后再继续晾晒,直至完全干燥。
切片加工:干燥后的丹参根可以进行切片加工。将丹参根切成 2 - 3 毫米厚的薄片,然后继续干燥或进行包装,制成丹参片产品。